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与多重社会压力,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不仅关注商品的实际功能,也重视消费过程带来的心理满足与情感认同。在这一背景下,Soul APP近日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Z世代如何通过消费构建情感支持网络,呈现其情绪消费的多元面貌与深层动机。

报告指出,情绪消费正在Z世代群体中快速兴起。从消费心态来看,有56.3%的年轻人选择“为情绪价值或兴趣买单”,这一占比较去年显著增长。这反映出“情价比”——即情绪价值与价格之间的最大比值——正逐渐成为年轻群体消费决策的新标准。
在各类情绪价值中,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和审美契合成为最受青年青睐的消费动因。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价值共鸣”付费,显示其对精神认同的高度需求;另有相当比例消费者通过购物缓解负面情绪、实现自我疗愈,或借助仪式感类消费为日常生活注入意义。同时,“颜值主义”和“原创品质”也影响着年轻人的购买决定,显示他们拒绝同质化、追求个性表达的明确倾向。
Soul APP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情绪消费特征归纳为三类:心灵治愈与压力释放、即刻满足与情感陪伴,以及亚文化圈层的情感寄托。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治愈系商品或使用AI伴侣等服务,以应对现实中的焦虑与孤独。此外,潮玩、二次元周边等圈层文化产品不仅成为情感载体,也充当了社交媒介和身份象征。
从收入和职业角度来看,情绪消费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数据显示,超过七成情绪消费人群拥有稳定收入,其中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内的青年消费需求更高,占比24.8%。职业方面,企业职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情绪消费意愿最强,自由职业者和学生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和自由职业者情绪价值偏好度更高,他们在日常消费中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消费频率方面,超两成青年属于“日活型情绪消费者”,每周多次进行相关消费的人超过四成。近六成年轻人将10%以内的月收入用于情绪类消费。报告分析认为,情绪消费兼具“心理维护”的双重功能:一方面用于“消极维护”,如在情绪低谷或独处时通过消费调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用于“积极强化”,如在喜庆时刻或重要节日进行消费以增强快乐体验。
整体而言,Soul APP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反映出Z世代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借助消费实现自我调节与情感管理的深层需求。在个性表达与圈层认同日益重要的今天,情绪消费已不仅是市场现象,更是年轻人构建心理韧性、实现精神自治的一种方式。通过该报告,Soul APP也为公众理解青年心态和消费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持和洞察参考。



